就在赣鄂两家企业犯难的时候,一份税收大数据名单帮助这两家看似无法取得联系的企业实现了精准配对。
瑞昌巨威商贸有限公司,是湖北黄石楠田重工有限公司的金属炉用原料的唯一供应商。疫情期间,楠田重工主要生产口罩金属压条模具。为满足各口罩生产厂家对模具的需求,扩大产量,每月可产出4万多套。
但是,巨威商贸面临每月1万多吨的原料需求,一时无措。
在江西,九江市下辖的瑞昌市税务局工作人员得知该情况后,通过金税三期系统,查找到辖区内的相关原材料生产企业,及时联系到两家制造企业以及40余户废品收购个体工商户,为巨威商贸提供原材料,满足了楠田重工的生产需求。
“一件服装的背后有纱线、面料、商标等多个链条;一台汽车有上万个零部件,上千家供应链企业。制造业环环相扣,一个关键领域或环节出现偏差,蝴蝶效应就容易显现。”西南财经大学教授、西财智库首席研究员汤继强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产业链环环相扣,上游未能复产,下游就会“断粮”,复产难为“无米之炊”;下游未能复产,上游复产就会造成库存积压。
湖北经济从“按住暂停”转向“重启恢复”,但有些企业面临采购、销售、资金等难题,影响其复工复产。
企业有困难,税务来帮忙。今年4月,第29个全国税收宣传月甫一启动,全国税务系统便开展了一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助企帮扶行动。税务总局印发《运用税收大数据助力湖北企业复工复产的通知》,江西、浙江、广东等地的税务部门充分发挥税收大数据优势牵线搭桥,“一对一”帮扶湖北企业打通产销链、资金链上的痛点堵点,助力企业加快复产复销。
税收大数据为媒联通采购链
近日,江西省税务局通过税收大数据平台,梳理并下发两批次3000余户与湖北存在购销关系的企业名单,发动全省税务部门运用大数据助力赣鄂两地企业复工复产。
“在省局数据的基础上,我们充分利用金税三期、增值税发票管理系统,以及大数据平台全国纳税人供应链查询模块,为企业提供供应链信息支撑。”新余市税务局税收风险管理局局长晏韶红说。
新余市华程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两年前与东风十堰科技有限公司有过业务往来。二者这次在税收大数据的助力下再次携手。
华程公司财务负责人李程虹说,在看到对方名字出现在税务部门的推送名单时,公司销售部门第一时间联系,了解到他们急需30多吨钢丝。我们紧急部署,开足马力生产,目前已向十堰发出两批产品。
“税收大数据功能强大,联通了赣鄂两地企业,打通了供应链。”李程虹说。
沿长江而下,杭州,格林达电子有限公司产出的显影液是湖北省几家液晶面板厂家的重要原料。“现在正是湖北企业复苏的关键期,我们一直以来都是武汉几大面板厂家京东方、华星、天马的供应商,我们第一时间就报名了地方税务部门的‘对湖北购销需求企业名单’。”格林达相关负责人说。
还是浙江。近日,温岭市刚泰机械配件厂的负责人朱国玲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多亏了税收大数据的牵线搭桥,帮我们对接上了齿轮锻打这个关键环节,这下湖北随州的订单终于能按时出货了。”
刚泰机械主要从事齿轮及变速箱制造,是湖北随州市丰源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和金盛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的长期配套供应商。今年受疫情影响,热处理和锻打的技术工人未能及时返岗,齿轮加工产业链上游断档,直接影响到刚泰机械的齿轮精加工。而刚泰机械产能的下降,又造成下游湖北企业原材料不足,复工复产进度上不去。
得知这一消息后,温岭市税务局的助企服务员迅速开展税收大数据分析,为刚泰机械找到了2家符合产品标准的锻打机械厂,并立即反馈给朱国玲。
目前,第一批锻打粗加工齿轮已通过刚泰机械的精度检测并投入齿轮生产线。1000只泵机齿轮如期交付随州市丰源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成功激活了湖北洒水车车载水泵供应链的“神经末梢”。
原材料供应不畅、产销脱节、供应链替代风险突出等令不少刚刚复工的企业十分焦虑,在湖北尤为如此。
如何打通产业链条上的“毛细血管”?湖北省税务局坚持从税收看经济,让税收大数据“说话”,精准“透视”企业复工复产状况。
“税收大数据覆盖面广、及时性强、可信度高。我们充分运用,多维度、多角度分析企业复工复产及运行状况,协助解决产业链上下游、供需方配套衔接问题。”湖北省税务局纳税服务处处长宋长军说。
本刊记者在广东珠海、成都简阳、青岛开发区等地的税务部门了解到,当地税务部门普遍建立了省市县三级税务局联动分析工作机制,依托税收大数据平台搭建复工复产分析系统,以增值税发票等税收数据为基础,面上扫描全省经济税收整体运行情况,线上梳理分析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发票流向等动态情况,点上分析解剖企业“活样本”,精准把脉,对症下药,帮助企业破解供应链、销售链和物流链的堵点问题。
此外,多地税务与发改、工信、电力和金融单位等部门建立了协作机制,将发票数据与企业用工、用电、资金、物流等数据相关联,实现分析成果和信息共享,联合制定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一揽子方案,共同为企业复工复产纾困解难。
搭桥对接千里合作
“没想到,税务部门只用了几天时间,就为我们提供了好几家有意向的供应商信息,里面有很多湖北企业。不仅帮助我们复工复产,还帮助了湖北企业复工复产。”
说这话的是新疆湘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凌太平。
目前湘晟公司与湖北襄阳万洲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按照双方自行自愿的市场化原则,已初步达成购买意向,湘晟公司将从万洲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购买生产所需固定资产22万元。
数额不大,源自千里。在税务系统,这是个税务力量支援湖北的经典案例。
湘晟公司是生产钛合金及商品钛的大型新材料高科技企业,目前有员工1300多人,是全国首家钛全产业链(钛矿-海绵钛-钛材-民(工业)用品)企业。疫情期间,位于新疆哈密市的湘晟公司遇到了原材料无法正常供应,影响企业复工复产的问题。
“你们在复工复产中有什么难题?”“影响你们复工复产的原因有哪些?”正为“无米下锅”一筹莫展的凌太平等公司负责人,及时收到了哈密市伊州区税务局通过电话走访、微信公众号、线下发放等形式对辖区纳税人,特别是67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纳税人发放的助力复工复产需求问卷。
收到湘晟公司反馈回来的问卷后,伊州区税务局随即依托税收大数据平台,对其在各地采购渠道进行了解。在征得这些供货企业同意的前提下,伊州区税务局整理出了21家供货商企业的清册,并与湘晟公司联系,第一时间将清册发送给他们。
针对湘晟公司复产主要缺的是10kV开关柜(馈线)、10kV环网柜等上游原材料的情况,伊州区税务局通过提取企业进项流发现,有5家供货商企业在湖北。
“帮助湖北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也是在帮助我们自己。”凌太平说。
得到企业的肯定答复后,伊州区税务局立即与这5家湖北企业取得了联系,并向企业进行反馈。湘晟公司最终选择了性价比高,电气属性和工厂现有生产设备匹配度也很高的湖北襄阳万洲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这才有了22万元的采购。
银税互动破解企业融资难
在汽车及零部件领域,中国车都武汉在国内甚至全球的汽车产业链上处于关键连接点。武汉的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复工复产,检验着税务力量支援的成色。
武汉和广州经济版图中,汽车及零部件都是支柱产业,且很多企业互为上下游关系。位于武汉开发区的武汉万宝井汽车部件公司,是湖北省最大的汽车底盘生产企业,年产汽车底盘超110万台套,65%销往广州。
东风日产最大的生产基地在广州花都。花都整车生产基地供应商中,位于湖北的有157家,占比19%,其中武汉地区就有万宝井等67家。
这种关系,不限于武汉万宝井和东风日产广州花都基地之间,它大量存在,疫情之下更加凸显。
税务部门利用大数据最先捕捉到,武汉和广州不少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在原材料供应、商品产销方面存在紧密的上下游关系,相关性和联动性较强,缺一不可。
3月以来,武汉疫情防控持续向好,武汉万宝井根据省市防疫要求,有序组织员工陆续返岗复工。但复产达产,除了人员到位,更要原材料、资金等诸多生产要素到位。
“我们底盘配套供应不足,整车企业产量自然上不去。整车企业没产量,直接影响收入,也就无法按期给我们支付账款。”武汉万宝井副总经理刘伟称,复工以来面临的这种复产难,就像绾起的一个结,颇为尴尬。
怎么办?3月中下旬以来,武汉、广州两地税务部门在前期大数据分析上,加强跨省联动服务,积极落实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并通过银税互动畅通企业融资通道,1130户纳税信用好的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名单被推送至建行,由建行提供贷款等资金支持。
刘晓安表示,近期享受减税降费政策利好,给企业带来近6000万元人工成本和税费减免,大大减轻了资金压力。
刘伟则称,随着下游整车产能逐步恢复,上游企业回款到位,生产、防疫物资购置就有了保证。目前,企业经营形势越来越好。
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4月22日,通过税收大数据供需匹配,各地上下游厂家与湖北企业积极对接,助力打通产业链堵点,已达成合作项目4280个,累计成交金额33亿元。
汤继强说,疫情发生以来,税务部门结合实际,探索形成优惠政策落实要给力、“非接触式”办税要添力、数据服务大局要尽力、疫情防控工作要加力的“四力”系列举措,进一步增强税收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税务部门持续推出助力复工复产的实招硬招,以实际行动助力湖北企业加快复工复产复销,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助力企业复工复产贡献了税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