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瓜果飘香,中国枸杞之乡——新疆精河县10万亩枸杞迎来了丰收季,枝头挂满粒粒透红的枸杞,宛如红宝石般熠熠生辉。
日前,一辆装载4.5吨精河枸杞鲜果的冷链车,从精河县托里镇吾夏克巴依西村启程发往上海。近年来,精河县枸杞产业从传统干果转向鲜果深加工,在枸杞鲜果跨省保鲜运输上做足文章,力争在最短时间内让枸杞鲜果“鲜”达全国,这背后,藏着怎样的“保鲜密码”?
精河县位于北纬44°,夏季白昼长,使枸杞在成熟期每天能获得长达16小时的充足日照,有利于多糖等营养物质积累。加之采用高山积雪融水浇灌,赋予这里的枸杞可鲜食的美味口感。全县10万亩枸杞占新疆枸杞总产量的60%以上。然而,这份大自然的馈赠,却长期受困于一个产业痛点:枸杞鲜果不易运输保存,大多制成干果销售。
托里镇是精河县枸杞核心种植区,在该镇吾夏克巴依西村鲜果加工厂,分拣车间内一派繁忙景象。“今年头茬枸杞品质格外好,果形饱满、颗粒均匀。我们已收购6吨鲜果。”村党支部书记马文军开心地介绍说,“我们通过引进先进的冷链锁鲜技术,这些鲜果3天后就能直抵上海,每公斤鲜果能卖到150元。”
马文军提到的冷链锁鲜技术,来自江苏翊持先进冷链科技(无锡)有限公司。依托其先进的电场保鲜技术和冷链锁鲜技术,枸杞鲜果得以在3天内陆运抵达长三角地区,帮助种植户打通了“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有力推动了当地枸杞鲜果加工产业创产增收。
聚焦当地枸杞生产经营实际,国家税务总局精河县税务局依托“政策找人+服务上门”工作机制,组建服务团队深入枸杞生产企业、枸杞合作社实地走访,了解企业和农户的经营销售状况,讲解农产品收购发票相关规定、税费优惠政策、业务办理流程以及成本核算规范等,引导涉农经营主体规范财务核算,降低涉税涉费风险,以精细化的服务“精准滴灌”枸杞产业,助力企业走好经营发展的“智慧路”。
“税务干部不仅为农户和合作社送来了适用的税费优惠政策,还辅导大家开具发票、申报税费和讲解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涉税难点问题,树牢合规经营理念,对我们来说非常实用。枸杞种植要遵循自然规律、掌握科学方法,生产经营也要按规矩办事。”马文军表示,现在全镇已建成3个鲜果加工厂、6个冷链库及3个冷链货柜,通过冷链运输,我们累计外销鲜果26吨,“小红果”真正成了乡亲们的“致富果”。
从戈壁枝头到都市餐桌,精河枸杞鲜果以“鲜”为媒,串联起种植、分拣、运输到销售的全链条产业活力,架起通往全国市场的互通桥梁。以“鲜”为突破口开拓市场,新疆杞明星枸杞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凭借其独特的“锁鲜”技术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在公司锁鲜车间,刚从地里运来的枸杞鲜果正通过流水线,先经360度高压喷淋去尘,再进入零下45摄氏度的真空冻干舱,12小时后,鲜果变成了保留90%水分的锁鲜枸杞。
“以前鲜果摘下来,常温下放不过24小时,运到国内其他省份就烂了一半。”公司负责人刘冬冬指着车间里的锁鲜设备介绍,“通过先后引进先进的休眠保鲜技术和冷链锁鲜技术,让鲜果保质期从1天延长至12个月,可以为全国各地消费者带去‘舌尖上的美味’。”
“枸杞解锁‘鲜’机,政府各部门给予的技术和政策方面的支持至关重要。”公司负责人刘冬冬表示,“税务部门给了企业很大支持。不仅为我们梳理了《枸杞产业税收优惠政策清单》,还辅导我们规范财务核算、精准享受政策。2024年企业合规享受税费减免33万余元。”在他看来,税务部门的全程陪伴是企业发展道路上坚实的后盾。
据悉,为助力枸杞产业稳健发展,当地税务部门主动提供前置性政策辅导与全链条风险提示服务,联合湖北省税务局项目援疆团队,搭建枸杞产业风险数据模型,运用税收大数据筛查潜在风险,辅导企业及时更正,从农产品发票日常管理、规范企业财务管理等角度出发,帮助企业从业务源头强化合规管理。
“税务合规容不得半点马虎,一点‘小隐患’都有可能酿成‘大风险’。税务部门针对免税应税项目混淆等问题开展靶向辅导,帮助我们理清楚自产农产品政策边界和混合销售核算规范,有效规避涉税风险。”刘冬冬表示,在税务部门的支持下,企业将坚持合规经营,延长枸杞产业链,提升附加值,让小红果成为致富“金果子”。
从干到鲜,从单一到多元,精河枸杞抢的不只是“鲜”机,更是一条越走越宽的致富路。精河县税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不断优化政策精准推送、服务模式创新、风险防控强化等举措,不断提升服务效能,引导广大经营主体切实增强合规经营意识,让精河枸杞在合规土壤中结出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