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得还远远不够。”8月30日,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的伊犁州税务局第三稽查局副局长、驻尼勒克县科蒙乡库热村第一书记达·吉干,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回到村里后,我要快马加鞭,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力争早日实现共同富裕。”在电话连线中,达·吉干说,“这是荣誉,更是鞭策,感觉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自2015年被下派开展“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驻村工作后,库热村里的每一户村民都成了达·吉干心里的牵挂。在库热村这片沃土上,记录着达·吉干带领村民们致富奔小康的一个个感人故事,也见证着库热村村民迈向幸福生活的点滴瞬间。如今,库热村被确定为自治区乡村振兴示范村,达·吉干也先后荣获全国税务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税务系统脱贫攻坚二等功、自治区最美新疆人、自治区“访惠聚”驻村工作先进个人、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自治区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身在坚守心也在坚守
一枚枚红手印,一份份深情牵挂,一桩桩为民实事……库热村村民为挽留达·吉干,按了有226枚之多的红手印,真情不舍吉书记。
“我舍不得吉书记走!”事情虽然过去几年,村民李长产依然清晰地记得2017年11月18日,为留下达·吉干,他与225名村民先后按下红手印的那一刻……
“脱贫攻坚到了关键时期,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应该与村民携手并肩奔小康。”正是这226枚红手印,驻村任务即将结束的达·吉干做通家人工作,毅然决定留下,继续为村民服务。
库热村有389户1238人,曾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77户635人。
铺设自来水管、免费给村民粉刷房屋外墙、柏油路铺到家门口、村民生病开车接送……七十多岁的村民张友荣给达·吉干送来一面锦旗。
建档立卡脱贫户马志才春耕没钱买肥料,达·吉干把2000元送到他的手上;马志才身患重病无法行走,达·吉干为他送来一辆轮椅。
“吉书记干得好!”60多岁的村民赵发学竖起大拇指说:“他为村民办的实事好事几天几夜都说不完……”
库热村有55名党员。达·吉干在工作岗位上做表率,库热村的党员积极行动起来,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笑容洋溢在村民的脸上。
尼勒克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从177户635人到0人,库热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年底全部脱贫退出,彻底拔掉了“穷根”。
“吉书记把库热村当作自己的家,而回家却像是走亲戚。”被达·吉干充实到村“两委”班子的库热村致富带头人,曾任库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王鸿飞说,他与达·吉干共事6年,吉书记家距离库热村只有13公里,他却很少回家。驻村8年来,达·吉干没时间在父母身边尽孝,他的父母相继离世后,这成了他的终身遗憾。在达·吉干的持续整顿下,库热村从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到被评为“八星级党组织”,托起了各族村民更充实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使命在变情谊永不变
从扎根田间地头到用心用情带领村民增收致富,达·吉干的工作使命在变,不变的是他的为民情怀。从起初不让一个村民在脱贫路上掉队,到如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生活再上一层楼,达·吉干服务各族村民的初心不变。
“有吉书记在,懒汉也能勤劳致富。”建档立卡脱贫户纳纳·色尔加说,她丈夫以前是村里出了名的“酒鬼”和“懒汉”,她家从一贫如洗到摆脱贫困,吉书记帮了大忙。现在,夫妻俩除了外出打工,还发展庭院养殖,一年收入10万余元。
“跟着吉书记,生活有奔头。”村民李长产说,吉书记帮他申请无息贷款,支持他发展养殖业。随着育肥牛的行情看涨,他不仅还完贷款,育肥牛也从起初养殖几头发展到今年的50头,日子过得比蜜甜。
达·吉干带领村民清理村里的垃圾,美化环境,把村里一处垃圾坑改建成了文化健身广场。
村广场建成后,篮球场、健身器材吸引着村民的目光,村民们和城里人一样闲暇时就到广场上来锻炼身体、跳广场舞。
“吉书记真心为咱办实事。”村民李成梅说,她家不仅脱了贫,还购买了一台价值40余万元的收割机。如今,村民富裕了,文化活动不能落后。作为一名党员,她也要为村民尽份心。
李成梅把村里的家庭妇女组织起来,成立了村文艺表演队,跳广场舞、参加“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社火表演……文化活动一个接着一个。
达·吉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仅为表演队解决演出服装和音响设备,还建起百姓大舞台,鼓励表演队走出去。
村民自编自导的蒙古族舞蹈《蒙古新娘》参加尼勒克县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让库热村扬了名。文化活动搅热了库热村,各族村民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书写幸福生活新画卷
排洪渠修好了,库热村的洪涝隐患彻底消除;实施旱田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有效解决村民旱田种植农作物靠天吃饭难题;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农机服务中心,打造特色“农机村”;实施污水管网项目建设,美化村民居住环境……达·吉干为村民申请的致富项目一个接一个,为村民谋幸福的实事办了一件又一件。
“这个村,我驻得值!”达·吉干说,库热村的村民富了,他还要继续帮助村民把脱贫成果巩固好。预计今年年底,库热村人均收入将达21000元以上。
在达·吉干的带领下,村干部积极为村民脱贫致富找门路。村民董国林办起了尼勒克县首个家庭农场,他以种植业带动养殖业,发展循环经济。
“吉书记心里装的是老百姓。”董国林说,每当他家收割小麦和玉米遇到困难时,常常一个电话,吉书记就会到现场协调解决难题。
达·吉干带领村“两委”干部修建村民庭院灌溉渠、村民文化活动室、卫生室、巷道围栏……建设乡村振兴重点示范村的步子越迈越大。
从建档立卡脱贫户到库热村聚鑫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村民李增东说起全家过上好日子的经历感慨万分。走进他家的小院,50头育肥牛的棚圈就把院子占去一半。现在,他家不仅有私家车,还有一台大型农机,仅农机作业一项每年纯收入就有10余万元。
“吉书记是我的主心骨。”李增东说,达·吉干和村“两委”干部帮助村民成立农机合作社,把单打独斗的农机户凝聚起来,村民抱团闯市场,不仅口袋鼓了,还带动了村里运输业的发展。
今年,库热村的农机数量达到90余辆。120余名村民开着40余台农机开展跨区作业,农机收入达到500余万元。与此同时,库热村养殖业也翻了番,养殖牛2000余头、家禽15000余羽等,全村做足了养殖大文章,村集体经济也迈上了新台阶。
八年间,他团结带领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争取帮扶专项资金近7000万元,推动基建、民生等扶贫项目落地20余个,带动村民人均增收近万元。达·吉干与库热村各族村民一道,向着更为幸福的生活持续努力奋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