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和县加依村被称为“新疆民间手工乐器制作第一村”,乐器制作已经有数百年历史。村里近50%的村民都从事制作民族乐器,其中还有多位乐器制作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十步之内,必有工匠”,在这里,推开任何一家的大门,几乎都会看到小院里摆满了成品和半成品的乐器,工匠们从采料到加工都有自己的传统,且每个过程又独具特色、自成体系。当地税务部门立足部门职能,因地制宜抓好涉农税费政策落实,充分发挥“非遗”品牌效应,发展专业化、合作化的特色之路,小乐器“奏响”了致富新曲。
税收优惠解农困,政策红利暖人心
艾依提·依明是乐器制作技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15岁开始就跟着祖父和父亲学做乐器,几乎精通维吾尔族所有乐器的制作技艺。艾依提·依明家已经有5代人传承制作民族手工乐器,现在不仅制作大的乐器,还制作一些小的手工艺品,制作的乐器种类有16种。每年大小乐器能制作1500多个,收入也达到了100多万元。他自己很少离开新疆,但制作的乐器已经卖到了全国各地。生意也越来越好,收入也越来越高。学琴做琴几十年,艾依提·依明被公认为新疆的“乐器王”。然而过去他也常常因为乐器制作和销售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而感到苦恼。自己的乐器虽然品质好,但是销路还是个问题。家里面地方小,木料没地方放,徒弟来了学习条件也没那么好。而且因为学习时间长,制作过程单调,所以很多徒弟学了几个月就放弃了。
艾依提·依明所在的新和县依其艾日克镇加依村是远近闻名的少数民族乐器制作村,但同时也是深度贫困村。全村290多户村民中近一半人会制作乐器,其中还有5位乐器制作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为了发挥“非遗”项目的品牌效应,多年以来,税务部门通过“上门送政策”对口帮扶活动,打通税费政策宣传“最后一公里”,又通过“银税互动”大力扶持非遗项目传承人申请贷款、改善生产条件。
税务帮扶增底气,携手增收奔小康
“我们加依村在这个乐器制作方面已经有百年的历史了,可以说是不可复制的。我们税务部门帮扶这个产业不单纯是保护了我们非遗传承的文化,同时也是促进群众增收的一个路线和方向,脱贫攻坚这一块也是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我们加依村有一个国家级的非遗传承人,有四个是自治区级的非遗传承人,针对这五个非遗传承人,我们积极协调对接金融机构,给他申请项目资金,依托人才工作室,进一步支持他带一些徒弟,把这个非遗的文化传承能够延续下去”新和县税务局负责人曾胜说道。
在当地税务部门帮扶下艾依提·依明重拾了信心,继续带领村民学习制作传统民族乐器,先后教出了200多个徒弟,其中吐尔军·努尔东依靠乐器制作实现增收。
“以前家里困难,我是贫困户。现在我跟着师傅学手艺,已经10年了。我今后会继续把制作乐器的手艺传承下去。”吐尔军·努尔东说道。
“税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精准服务激发市场活力
为此,税务部门联合村两委挨家挨户走访,了解村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和诉求。经了解,群众的乐器制作呈现一种散状,就是单打独斗,各家做各家的,也没形成一个品牌的优势,各自有自己的销售渠道,销售不是很畅通。为了拓宽传统产业优势,进一步的传承少数民族的乐器文化,在税务部门帮助下,集约资源,实行规模化的经营,建立乐器合作社。
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2014年,加依村成立了加依嘉音乐器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不断推动乐器制作产业走向规模化发展道路。
阿不都拉·伊卜拉伊木是加依村嘉音乐器合作社的负责人,他还有另一个身份——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族乐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在税务部门的帮助下我成立合作社,刚开始我都不知道要如何申报,我经常打电话向税务局干部咨询,他们怕我在电话里听不懂,经常到合作社对我们进行‘一对一’、‘点对点’辅导和宣传,有了好的税收政策扶持,我们也有信心将民族特色手工乐器继续扩大生产,把合作社办的更好”阿不都拉·伊卜拉伊木说道。
为了让民族手工乐器产业继续做强做大,新和县税务局将紧紧围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持之以恒开展“送政策、送服务、送保障”活动,依托独特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源,助力加依村实现“手工制作乐器+旅游业”的双发展,贡献税务智慧和税收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