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5月05日 10:20:20 星期三 无障碍阅读 国家税务总局 新疆人民政府 新疆税务微博
本站热词: 减税降费 个税 增值税 小微企业 发票
      首页  >>  新闻动态  >>  基层动态

阿克苏:沙雅县“黄墙村”的幸福“蝶变”

  “刮风满嘴沙,下雨一身泥,一天三顿苞谷面,说个媳妇矮半头。”一首当地民谣道出了新疆沙雅县克孜勒塔木村深度贫困的缘由。
  克孜勒塔木村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南靠塔克拉玛干沙漠,因为干旱少雨,人多地少、靠天吃饭,全村317户,曾经有三分之一是贫困户。在几任税务工作队的接续帮扶下,如今,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扶贫产业日渐成熟,不仅摘掉了贫困帽,还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土地“转”出致富路
  “以前我们村是出了名的‘懒汉村’,人多地少人又懒,真是穷到骨子里了。”说起曾经的克孜勒塔木村,老支书阿不都外力·阿布拉直摇头。
  扶贫先扶志,税务局“访惠聚”工作队入驻后,从转变村民思想和就业增收入手,大力推进“土地流转+促进就业”模式,为村民拓宽致富门路。
  但是,敢于第一批“吃螃蟹”的村民毕竟是少数,所以打消村民顾虑成了工作队急需解决的问题。
  “做村民的工作,单靠工作队肯定不行,必须发挥村‘两委’的作用。”驻村第一书记库都斯·怕哈尔丁说:“我们召开村民大会,让群众选出他们信得过的‘领头雁’,改变以往村干部说话没人听、老百姓意见没处反映的情况,为脱贫攻坚打牢基层组织基础。同时,以工作队名义担保,承诺土地流转费500元每亩,效益好还能持续分红,想种的随时退还土地。”
  30亩、100亩、300亩、2000亩……土地流转规模的不断扩大,印证着村民对工作队的信任,也反映出大家对致富的渴望。
  买买提·艾买提原本家境殷实,但父亲的一场大病让他家贫困户的帽子一戴就是3年。得知土地流转能增加收入,村里还给介绍工作,他立刻了报名。
  “我们两口子现在一年可以挣5万多元,比种地好太多了。”买买提·艾买提告诉笔者,为了帮助他们就业,工作队积极对接种植大户,按照每年每亩200元的酬劳管理150亩棉花。同时,还在农闲时安排他在轧花场工作,一个月可以挣4000多元。
  库都斯·怕哈尔丁介绍,土地流转解决了当地农产品种植“小、散、弱”的顽疾,解放了富余劳动力。在此基础上,税务部门发挥优势,采取就地消化和劳务外包两步走方式,一方面联系当地劳务部门组织技能培训,一方面协调企业接纳村民就业。目前,像买买提·艾买提这样通过转移就业实现收入大幅增长的村民已有400多位。
  乡村“建”成创业园
  “我们村曾经处处是黄土墙、沙土路,所以也叫黄墙村。近年来,我们进行了整村规划,深入实施安居工程等各项民生工程。现在,村民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新房,宽阔的柏油马路通到家门口,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库都斯·怕哈尔丁说。
  “这两年村里环境好了,大家富了,游客多了,我的手艺也有了用武之地。”临近中午,一阵烤包子的香气飘进村委会。在村创业基地的店铺,笔者见到了正在忙碌的创业带头人苏力·艾麦尔。
  苏力·艾麦尔说:“为了帮助我们在家门口致富,工作队争取项目资金150万元,将村委会的空闲房屋打造成创业基地,帮助想创业的村民开设饭馆、理发店、百货超市等店铺12家,既解决了就业,也方便了大家。”
  如今,克孜勒塔木村成功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但如何保证摘掉的帽子不再戴回来,村“两委”在分析了村里的现状后提出了打造民俗文化旅游村的发展思路。
  “我们村人多地少,产业单一,发展后劲不足,但村里距县城近,有地缘优势,我们可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打造民俗文化旅游村,助力村民增收致富,助推乡村振兴。”库都斯·怕哈尔丁说。
  吐尼亚孜·喀吾力是村里精品民宿改造的带头人。2018年,他投资3万元将自己家打造成民宿。“旅游旺季,每天来我们家品尝美食、住宿的游客有四五十人,平均每天收入500元左右。”吐尼亚孜说。
  为进一步丰富文化旅游体验内容,克孜勒塔木村还规划了后期发展项目。
  “我们还将规划打造摄影花海基地、特色林果采摘、特色畜禽养殖、特色农家民宿,特色民俗工艺品加工及民俗文化展演等项目,增强民俗文化旅游村的内涵和吸引力,打响克孜勒塔木村民俗文化旅游品牌,让村民们日子越过越红火。”库都斯·怕哈尔丁说。

文档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