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新疆和静县乃门莫敦镇包尔布呼村,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孜然味,勤劳的包尔布呼村村民们正在收割孜然。这片土地曾经是杂草不生盐碱含量非常高的盐碱地,如今已长满了籽粒饱满的孜然穗。
闻着孜然味,71岁的包尔布呼村村民马有国,心情格外好。今年,他套种在4亩玉米地里的孜然获得了丰收。这几天,和静县税务局驻乃门莫敦镇包尔布呼村工作队的干部们,正忙着帮他采收。
“真没想到,今年,我第一次在玉米地套种孜然就成功了,这得感谢工作队的帮助。”马有国说。
马有国是包尔布呼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因患脑溢血动了手术,行动有些不便,妻子图拉罕·依明也患有心脏病,家里收入少,生活困难。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工作队帮助马有国和他的老伴办理了低保。今年,村委会又无偿为他家提供了7亩土地,从平整土地到套种玉米、孜然,从栽苗到浇水,马有国基本没操心,都是工作队、村干部以及和静县税务局志愿小分队帮助的。
“今年,我的4亩孜然预计可收入4000多元,套种玉米预计可收入5000元, 加上这几年领到的10只扶贫生产母羊,100只鸡苗,我很快就能摆脱贫困了。” 马有国说。
马有国所在的和静县乃门莫敦镇包尔布呼村耕地面积较少,人均占有耕地9亩,全村232户村民中贫困户就有50户。土地盐碱化带来的诸多问题长期制约着村里的发展和村民致富。
为帮助村民们找到增收脱贫的良方,驻村工作队在前期入户走访的基础上,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村民代表召开了巩固脱贫成果把脉座谈会。
“要想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就必须在探索特色、持续的精准扶贫、巩固脱贫成果新路径上狠下功夫,让有限的土地释放最大的效益。”包尔布呼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卜伟文的建议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
包尔布呼村是传统农业种植村,就从农业上寻找突破口。思路明确后,工作队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和部分有发展特色种植意愿的村民利用农闲时间,到附近的团场与农技人员、种植户面对面交流学习。结合和静县农业产业发展思路,在“农牧民夜校”为村民们讲解特色产业的发展形势和市场前景,以及农业种植扶持政策。
学习回来的包尔布呼村二组村民艾尼外·吐达洪决定在自家的60亩地里试种孜然。在他看来,孜然生长周期短,从播种到采收也就90多天;而且市场稳定,经济效益也比较理想。
春播时,工作队和村干部专门请来县里的农技专家,打破传统种植习惯,采用宽行玉米套种孜然的模式先行示范。这种模式不仅有效利用了作物的黄金种植时间,还能让耕地产生持续的经济效益。
“我今年种了60亩地的孜然,每亩地产净孜然60-70公斤左右,按今年每公斤19元-20元收购价计算,一亩地收入能达到1200元以上,仅孜然一项就能给我家创收近6万多元。再加上套种的玉米,一亩还可增加900-1000元的收入。”艾尼外·吐达洪高兴地算着增收账。
包尔布呼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卜伟文介绍,通过近几年持续实施的惠民生项目,村里的土地得到有效改良,目前,包尔布呼村50户贫困户127人已实现全部脱贫 。
今年,包尔布呼村共种植660亩孜然、3800多亩色素辣椒,1600多亩番茄,目前长势都比较好。
卜伟文说:“下一步,村里打算在色素辣椒、番茄、孜然种植、农资生产加工和养牛、养羊三个产业上发力,争取走出一条围绕产业建组织,建好组织促发展的党建扶贫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