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鲁木齐市重点城区实行临时性静态管理措施以来,在各族干部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关键时刻,一抹抹鲜亮的“税务蓝”怀着“临时‘静’只为尽快‘动’”的决心,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在为民服务中践行初心使命,用一个个平凡的举动凝聚起暖心动人的微光。
朱建西:退伍不褪色的“好爸爸”
“闺女还小,要不这次你就别当志愿者了,好好在家陪陪孩子不好么?”这是8月11日,乌鲁木齐县税务局机关党委干部朱建西在向社区报名参加志愿者服务时,妻子心知无用却依旧要说出口的“埋怨”。
第二次在疫情防控期间主动报名当志愿者,朱建西工作起来已是轻车熟路。十余天的志愿服务,从协助社区工作人员做好区域消杀,到为居住区清运垃圾,从统计社区居民生活物资需求,到跑上跑下分送粮油副食。建西总说,只要群众有所求,自己便有所应。“看着他每天汗流浃背地来回奔波,有时候真是心里过意不去。等疫情去了,一定要请老朱来家里好好吃一顿。”社区居民徐先生感慨道。
在居民心里过意不去的事儿,恰恰是朱建西觉得理所应当的事儿。“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又是一名退役军人,就是要在关键的时刻顶得上去!再说了,我也想成为咱女儿心里的榜样,用实际行动教会她帮助他人、回馈社会,这不正是最好的机会和最生动的实践课么。”这是朱建西每次面对“埋怨”时,宽慰妻子的说辞。
王光辉:“疫”往无前的“多面手”
“老公,你一定照顾好自己,家里的事儿你就别操心了,咱妈和丫头都好着呢。对了,前两天我申请参加了社区志愿者,社区的干部们很照顾我,我给你说……”在视频通话里,乌鲁木齐县税务局风险管理股副股长王光辉正与数日不见的爱人分享着日常。
临时性静态管理以来,丈夫第一时间前往单位值守,王光辉一个人既要照顾不满2岁的女儿,又要照看家中70岁的母亲,一日三餐、择菜洗碗、陪玩哄睡、洗衣拖地,用她的话说就是“甚至比上班还要充实”。不仅如此,作为部门负责人,处理好居家办公期间的各项工作也是她每天的“必修课”。
就算日常工作生活的担子已经很重,但当得知小区需要志愿者的第一时间,王光辉不假思索就报了名。通过几天配送物资的实践摸索,她结合自身所学制定了一套“物资配送法”并推荐给所在社区,大大提高了日常服务效率。
“其实,就是运用了一定的数据建模技术,这样既能够快速解决居民生活诉求,又能给自己留下充足的时间处理家庭生活和日常工作,服务了大家,还能有时间顾一顾小家,一举两得。”王光辉说。
朱艳玲:助老不服老的“暖心人”
当得知妈妈要去当志愿者的时候,乌鲁木齐县税务局税源管理股干部朱艳玲的大女儿诧异地问:“妈,你都多大年纪了,还当志愿者啊?这不应该是年轻人干的事么?”她笑着答道:“我相信你能在家照顾好妹妹和姥姥,妈妈要去照顾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
朱艳玲居住的小区,患病老人和独居老人较多,临时性静态管理期间,无论是采买生活物资还是线上购买药品,对他们来说都是个难题。为帮助这些老人,朱艳玲主动申请加入志愿者队伍。
“赵叔,您的降压药我昨天帮您订好了,一会儿我就给您送过去。”“李阿姨,您看手机,韭菜、青椒各一公斤,羊肉一公斤,鸡蛋一盘,都对吧?”“王姨,以后需要买药就在这个微信群里发消息,我第一时间就能看到。”“刘叔,我等会儿就去教您如何网上购买水电,您得好好学习学习使用智能手机了,方便着呢。”一连十余天,一户一户走、一户一户帮,得到朱艳玲帮助的老人们都对她的耐心细致赞不绝口,这些老人的家属和小区的住户们也都纷纷动手,硬生生把小区的微信群变成了“夸夸群”。这些消息,朱艳玲看到了,她的大女儿也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