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家大芸种子卖了2万多元,明年我们要在最好的梭梭林里育种。”7月5日,记者来到高昌区恰特喀勒乡琼坎儿孜村时,大芸种植户沙拉木·吾买尔正在和村民商讨来年的育种计划。
看着戈壁荒滩上一排排整齐的梭梭蔚然成林,一个个形似宝塔的成熟大芸,沙拉木眉眼间满是丰收的喜悦。
沙拉木的喜悦,来源于大芸种子的销售。今年,他从周边村民家中收购了500多公斤大芸种子,以每公斤1000元的价格卖了出去,仅此一项,纯收入就达20万元。
高昌区税务局驻琼坎儿孜村“访惠聚”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努吉吾拉·热合米吐力告诉记者,该村曾经是自治区级贫困村,被当地群众形象地称作“穷坎儿”。近年来,该村通过发展梭梭接种大芸产业,不但脱贫摘帽,还成为十里八村公认的“大芸村”。
不过,仅实现增收还不够。大家敏锐地发现,随着梭梭套种大芸产业的蓬勃发展,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对大芸种子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大。
“以前,大芸种子都是村民高价从内蒙古买过来的,每公斤1万多元。由于价格昂贵,种子成为制约大芸产业发展的最大因素。”努吉吾拉回忆道。
为此,该村“访惠聚”工作队请来农技专家指导村民在自家梭梭林留地育种,培育适合本地气候和种植条件的大芸良种,降低大芸种植成本,补齐制约大芸产业发展的最后一块“短板”。
目前,该村梭梭套种大芸面积为1.2万亩,719户村民家家都进行大芸育种,种子产量大幅提高,一亩梭梭林最多可收获1至2公斤种子,销售价最高为每公斤1200元。
2021年,琼坎儿孜村人均收入达1.3万余元。不但实现了大芸种子自给自足,每年还有近4吨种子销往其他种植地。一时间,大芸种子成了村民眼里的“金种子”。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只有培育出优质的大芸种子,才能保证大芸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努吉吾拉说,今后要做精大芸育种,不断扩大大芸种植面积,引入大芸深加工企业,形成完整的大芸产业链,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