镁光灯下,众人瞩目,我在掌声中走上新疆“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领奖台。短短28步,却犹如15年前第一次穿越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山口,心跳加速、手脚发颤。
记得那是2007年8月的一天,炽热的阳光把斑驳的群山照成铁红色的一片,我和师傅从伊尔克什坦口岸出发,顶着滚滚热浪为周边外贸企业配送发票。遥远的地平线上,一道黄色的“墙”就像千军万马奔腾,眨眼便到了面前。我们被大风推着站不住脚,卷起的沙粒拍打在脸上,火辣辣地疼,沙土刮了满嘴。
夜里,狂风拍打着薄薄的铁皮房,爆竹般的声响让身处其中的我们无心睡眠。昏暗的灯光下,我向身边的师傅靠了靠,小声嘟囔,都什么年代了,还要守在这儿,难道这些企业就不能自己去领发票吗?
师傅拿起烤好的馕递给我,说:“我们这个口岸是祖国最西端的门户,从这往县城跑个来回少说也有300公里。如果没有我们这个服务点,你算算周围100多家企业为了领发票要跑多少冤枉路。我这个‘60后’都能坚持,你一个‘80后’小年轻难道还想打退堂鼓?”
听了师傅的话,我不禁陷入沉思。是呀,我的父亲一辈子都扎根这片高原,当过大队会计、财校老师、税务干部,翻达坂、踏雪山、蹚冰河收税从来没喊过苦,我怎么刚来就这么多牢骚。
折腾了一夜,风终于停了,远处的昆仑山和西山在朝阳中熠熠生辉。凝望着口岸方向升起的袅袅炊烟,我一瞬间明白了父亲临终前的嘱托和让我穿上这身税服的心意,曾经的不解与躁动都随风飘散。隔天再次穿过那片山口,脚下的路不再崎岖,身上的力量源源不断。夕阳中,我将最后一份发票递到纳税人手上,这一刻,那云、那山、那水都接纳了我,向我露出了笑脸。
口岸的夜是清冷的,但口岸的人是热情的。柯尔克孜族有句老话:你送人泉水,他人会回报你樱桃。真诚、贴心的纳税服务消除了隔阂,让我迅速得到大家的认可:来自天南海北的司机大哥给我讲述国内外趣事;外贸企业的大姐们热腾腾的家乡菜让我大饱口福,而我则用嘹亮的《玛纳斯》(《玛纳斯》是一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民间史诗),表达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
烈日、风沙、极寒、高辐射,这是到过祖国雄鸡版图“西极国门”的每个人的切身体会。在海拔2900多米的口岸,含氧量仅为平原的84%,每年260天的大风天气和强紫外线,再白的皮肤也会被磨砺得又黑又亮。
口岸税月,打磨了心性与能力,也让我走向更广阔的天地。2012年,素有“无花果之乡”美誉的阿图什市成为我税路上的第二站,从服务一群人的口岸到服务一市企业的所得税科,我的足迹也从山中一隅拓展到了茫茫群山。
“喂,是托合提吗?我现在用的是卫星电话……不是很清楚,我是阿图什建宝选矿公司的老邬,现在有一个事特别着急,能不能请你们过来看看……”电话里的声音很遥远,也很焦急。
终于听清楚对方的诉求,我打开金税系统查询企业的相关数据,很快便找到了症结所在。跟其他几家采矿企业一样,由于财务人员对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流程不熟悉,这会儿又临近截止时间,心里发毛是正常的。请示领导后,趁着日头还早,我叫上几名同事向着群山进发。
“行路难”是帕米尔高原的常态。布伦口乡距离市区210公里,途中要翻越海拔5400米的卡拉吉勒朵达阪。当天下午,我们刚穿过山腰的垭口,老天就突然变脸,碧蓝的天被漆黑的云取代,大风席卷着鹅毛大雪铺天盖地而来,能见度瞬间降至5米。我死死盯住前方,为驾驶员找寻方向,汽车在嶙峋的山崖间龟行,车轮下方70米便是汹涌的公格尔河。天色越来越暗,灯光在大山里照不了太远,每一个弯道、每一次下坡,大家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看着漆黑的前路,我又想起儿时父亲唱过的《玛纳斯》,千百年前的那些柯尔克孜族英雄不就是顶着黑暗无畏前行吗?
不由自主地,我唱起记忆中的史诗:“黎明前的漆黑已经消逝,红色的曙光抹染着万树千枝……”,歌声在狭小的车厢里越来越大,它像一束微光逐渐成炬,驱散了黑暗,战胜了恐惧。深夜,当我们赶到目的地,老邬和员工们早已等候多时,握住那一双双粗糙的手,感受着肩膀上有力的拍击,我觉得这一趟值了。
五天四夜,我们在山中跋涉1000余公里,为6家企业解决了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难题,当最后一场政策宣讲结束,云终于散开了,风仿佛也吹累了,群山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回城途中,碧空如洗的空中飞过一只雄鹰,仿佛在前方为我们引路,回想着一路上收获的赞许与掌声,我理解了父亲对这份工作的那种炙热的情,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成就感,它让我的胸腔充满热血,初心永不冷却。
从那之后,无论穿行在乡野之间,还是走在城市的街道上,我都格外带劲儿,工作的热情就像激昂的手鼓——汹涌澎湃。无论有多忙,只要有新的退税减税降费政策出台实施,我总会第一时间学习领会,将它带到群山之中,为企业送上税收红利;面对纳税人和基层局反馈的各类“疑难杂症”,即便再晚我也会遍查资料,及时送上“良药妙方”……哪里需要我,我就在哪里。
在新疆,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建设是每一名税务干部人生路上的必经站。2017年7月,我暂别税收一线,奔赴新疆温宿县阿克托格拉克村“访惠聚”工作队,在广袤的乡野间与父老乡亲们挥洒汗水,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交替中感受贫困乡村逐步走向富裕的精彩“蝶变”。
繁忙的工作之余,我最常去的便是村里的“幸福大院”,那里住着18位孤寡老人。记得第一次去的时候,正值初冬,老人们围坐在大院中间晒太阳,瘦小的身躯埋在破旧的棉衣中,沟壑纵横的脸上写满了寂寥,无一分“幸福”可言。作为母亲的同龄人,他们的晚年不该如此。一瞬间,我的心就像浸入陈醋,酸涩地想哭。
一餐饺子、一套新衣、一次倾听……力所能及,但真心实意,我把对母亲的思念与爱化为春水,一点点融化他们冰封的内心。而同事们、乡亲们也逐渐加入进来,修房屋、买轮椅、送粮油,让“幸福大院”幸福满溢。
3年驻村路,我看到了别样的风景、收获了满满的真情,每到丰收季,我都会带着乡亲们,在瓜果飘香中唱响《玛纳斯》里充满希望的歌,在欢声笑语中畅想新农村未来的模样。
如今,我已告别乡村,走向税路的下一站,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信念,它就像老酒般,随着时间推移愈加浓郁、醇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