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中国馆12月6日晚举办以“中国‘绿色长城’走向世界”为主题的边会,向与会代表展示“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40多年的举措、经验和重大成就。经过不懈努力,中国已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近日完成的环塔克拉玛干沙漠生态屏障“合龙”就是中国推进荒漠化防治的生动缩影。
在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一片片草方格如绿色长城般矗立在沙漠之中。11月28日,随着最后一段在新疆于田县的沙地被固沙苗木覆盖,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实现了全面锁边“合龙”。
这片来之不易的绿意,不仅改善了沙漠周边的环境,更为当地人民铺就了一条通往美好生活的希望之路。在科学防沙治沙用沙的过程中,新疆税务部门积极服务荒漠化综合防治和生态保护,助力新疆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多赢。
绿进沙退,3046公里防护带锁边“合龙”
33.76万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横卧于天山与昆仑山之间,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400公里,是我国最大、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风速可达8级以上,流动沙丘面积约25.84万平方公里,多年来年均降水量不足80毫米……恶劣自然环境带来的风沙,不仅影响当地民众的生活,还破坏农业生产。
在过去40多年里,依托“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建成长达2761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然而,仍有涉及新疆3个地州6个县共285公里的空白区亟待填补。
给“死亡之海”“锁边”,本身就是一项创举,实现起来更是难上加难,唯有科学治沙。为了补充这285公里的“空白”,新疆围绕打好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出台专门方案,部署推动政策、资金、科技等要素向防沙治沙倾斜,布局7个重点治理项目、12个子项目,总投资123.55亿元。这些项目通过造林种草、工程固沙等方式,在沙漠边缘区实施锁边治理,建设防护林草带,阻止沙漠扩张;在风沙策源地实施攻坚工程,降低风沙危害;在绿洲内部条田林网缺失地带和防沙治沙空白区域实施歼灭战,推进整体生态环境改善,最终实现“防风、阻沙、控尘”的治理目标。
在新疆叶城县,新疆佳鑫隆胜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主动承接了宽180米、长24公里的锁边任务,进军草方格工程治沙带。项目地处沙漠边缘,地形复杂多变,沙丘起伏不定,给施工带来了极大不便。“我们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得不在极端天气和恶劣环境下作业,频繁调整施工方案,这大大增加了工程难度和时间成本。”公司负责人王国威说,3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历时一年,才铺设完成了这道屏障。
“公司今年以来享受小型微利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将近80万元,把节省下来的资金投入到更新工程设备中。”王国威说,“有了新设备的加持,我们把已经完成的‘锁边’带加宽了60米,使草方格工程固沙带的总宽度达到240米、总面积达到8500亩,更好地遏制住了黄沙的蔓延。”
为响应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的动员令,新疆税务部门广泛动员和组织税务干部参与到生态治沙的实际行动中。在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等沙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由200余名税务干部组成的志愿者队伍,深入沙漠腹地,参与草方格铺设、植树造林等治沙造林活动,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沙海掘金,特色产业激活沙漠经济
在巍巍昆仑山下,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草方格如同金色的巨网,将肆虐的流沙牢牢锁住。草方格内玫瑰花苗与红柳交相辉映,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沙漠与玫瑰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概念,却是独属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务实和浪漫,也是因地制宜换来的“效率”。沙漠玫瑰耐旱性强,根系可深入土壤,有效减少沙土流动,起到固沙作用。在新疆于田县,沙漠玫瑰种植面积已达6万亩,玫瑰产业给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
“我们依托于田县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禀赋,大力开展玫瑰花种植、科研、加工、产品开发,打造玫瑰产品全产业链。”新疆于田瑰觅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高经梁介绍,公司生产的玫瑰系列产品(玫瑰花酱)已入选2023年“品味新疆”好产品。
目前,该公司已种植6835亩玫瑰花,计划三年内完成9000亩种植示范基地、1万亩农户种植基地和300亩玫瑰观赏园及玫瑰系列产品深加工。当地税务部门立足企业特点,精准入户辅导,发放税费优惠政策“明白卡”,让纳税人掌握政策更精准、办税缴费流程更清晰、涉税风险防范更有效。同时,税务部门与财政、林业等部门建立联合协作机制,形成协同推进“林草两费”划转的整体合力,为生态建设、企业发展注入动力。
除了精心培育沙漠玫瑰种植产业以外,新疆和田、巴州等地巧用沙漠生态规律,以红柳林为依托,引导肉苁蓉寄生生长,开创了生物固沙与沙产业相辅相成、协同发展的新业态。
“以前这沙漠,村民都觉得没啥用,现在可不一样了,沙漠里能刨出‘金疙瘩’来,大家都跟着合作社种肉苁蓉,靠着沙漠致富,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和田金戈壁荒漠肉苁蓉种植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星鸿介绍,合作社种植了1万亩肉苁蓉,这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带动了经济发展。
税收政策引导防沙治沙企业大胆创新。新疆苁蓉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肉苁蓉种植及产品研发。据公司负责人王艳介绍,公司通过接种机在种植的红柳旁开沟,将带有管花肉苁蓉种子的接种液喷入沟中,进行机械化液体接种。为减少接种频率,公司科研团队还提出保留“寄生盘”的采收方法,即在采收肉苁蓉肉质茎时,保留寄生盘,可实现一次接种、多年收益的效果。目前,该公司肉苁蓉种植面积已达到3000多亩,实现了肉苁蓉稳产、高产、高效培育的目标。
与沙共舞,解锁沙漠发展新密码
在打赢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过程中,新疆从过去被动防治逐步走向主动开发利用沙地资源,将生态治理与沙漠区域产业发展相结合,实施特色养殖、光伏发电等相关项目,不断解锁沙漠的各种可能性。
沙漠里养珍珠,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事情,确实发生了。今年11月,在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时时鲜水产有限公司海鲜养殖基地,200万颗珍珠贝苗试养成功。公司董事长龚永洪介绍,最初的计划是将塔克拉玛干沙漠盐碱水还原成海水,发展沙漠海鲜养殖。随着海鲜养殖项目的顺利推进,他又有了养殖海鲜衍生品珍珠的大胆想法。经过近4个月的精心培育,珍珠贝圆润饱满,试养成功,预计到2025年下半年,消费者就能买到沙漠里的珍宝了。
由于该公司位于沙漠地带,“办税远”“办税难”成为企业负责人的烦心事,特别是在增值税申报表的填写以及个人所得税申报更正方面存在较多疑问。为帮助企业解决难题,当地税务部门组织志愿服务队走进养殖基地,现场进行办税辅导,解决涉税问题。
除了珍珠,螃蟹也在沙漠里诞生。在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的沙漠里,有一个面积约3000亩的平原水库。当地居民综合利用水库成功养殖了螃蟹,既带动当地水产业的发展,也带动当地就业。
此外,新疆紧紧围绕能源清洁、安全、高效发展的总目标,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在沙漠建设光伏风电基地,推进光伏风电产业和防沙治沙融合发展。
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中绿电若羌400万千瓦光伏项目2号220千伏升压站于上半年全面完工,并具备并网发电条件。中绿电若羌400万千瓦光伏项目是目前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光伏项目,总投资110亿元,占地面积约11.4万亩。项目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到69.07亿千瓦时,节约标准煤272万吨,减少碳排放量688.73万吨。
该项目先锋队副队长刘胜锋说:“项目场地位置比较偏远,‘项目管家’税费服务团队及时上门帮助我们解决了城镇土地使用税申报方面遇到的困难,为我们解决了政策适用和办税方面的疑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