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附县布拉克苏乡英艾日克村是深度贫困村,喀什地区税务局工作队驻村以来,因地制宜,从拓宽就业渠道、发展养殖和订单种植上入手,让村民的“钱袋子”逐渐鼓了起来。
多元就业 确保户户脱贫
“过去围着锅台转,一年到头什么都没有,现在围着机器转,每月能挣3000元,我要努力工作,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就业后的村民古丽努尔·阿布拉信心满满地说。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工作队联合村“两委”班子通过入户走访,着重了解村民的就业意向,依托农牧民夜校,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到村开展就业技能培训。
为帮助村民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工作队根据村民的就业意愿和技能特长,建立了企业用工数据库,依托临近草湖园区的区位优势,与园区公司对接用工需求,帮助村民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务合同,做到人岗相适,确保稳定就业。“参加了培训班,学到缝纫技术后,工作队就介绍我到乡村车间上班,每月有1500元的工资。”村民阿依扎德·阿穆提说。
阿依扎德曾计划外出务工,补贴家用,改善生活,但由于老人年迈、孩子年幼需要照料,只能留在家中。为帮助村里像阿依扎德这样的家庭妇女就业,工作队组织50余名家庭妇女参加缝纫技术培训,又引进了一家生产床单被罩的乡村车间,帮助她们在家门口就业,实现增收。
目前,全村稳定就业村民1273人,实现了一户一人就业目标。
示范养鹅 带动全村增收
英艾日克村的村民家里或多或少都会养殖一些家禽,主要是自家食用,多余的才会出售,增加一点微薄收入。工作队通过考察、市场调研,发现鹅抗病力强,肉质紧实,鹅蛋行情好,深受市场青睐。于是,工作队和村“两委”决定引导村民通过养鹅增加收入。
刚开始,对于多数村民来说,养鹅比较陌生,怎么养、能不能挣到钱是最大的顾虑。
“得先让大家看到养鹅带来的效益……”工作队与村“两委”一起商议,决定先帮助有一定家禽饲养经验的农户示范养殖。通过自愿报名和筛选,最终选定了16户村民。
工作队采取统一建舍、统一采购、统一发放、统一收购的养殖模式,规划建设了连片养殖的配套鹅舍,邀请技术人员给示范户讲解饲料补给、疫病防控等技巧,提高饲养水平。
“现在我家养了250只鹅,鹅蛋除去自家吃的,每月还可以卖给合作社2000多枚,收入6500多元。”村民玉素甫江·马穆提高兴地说。现在玉素甫江是英艾日克村的养鹅典型户,在工作队的帮助下,他联合16户养殖示范户成立了养殖合作社。
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在示范户的带动下,开始养鹅的村民已有115户,存栏鹅1.35万只,其中8000只处于产蛋期,今年预计销售额130万元,户均增收2200余元。
订单农业 引领共同致富
“以前种的西瓜卖不出去,吃不完的喂牛喂羊,最后烂了就扔掉,挣不了几个钱。” 村民麦麦提斯迪克·艾海提说。
英艾日克村土壤、气候适合种西瓜,村民也有一定的西瓜种植经验,因为销路窄,村民种植热情不高,一直没有形成规模。
为提振种植户信心,工作队决定先从打通销售渠道入手。经多方打听,了解到昆仑公司有向广州市场供货的业务,工作队便积极联系对接,邀请公司业务人员到村实地调研,并商谈西瓜供货事宜。由于英艾日克村的西瓜汁多、味甜,公司便与村里签订了供货协议。
有了固定销售渠道,工作队又邀请技术人员从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环节进行指导,引导种植户扩大种植规模。“从选种到技术指导,再到销售,我们的一条龙服务让大家种植热情高涨,产量也明显提升。”村党支部书记图孙江·麦麦提说。
“今年,我家的5亩地全都种了西瓜,亩产量能达2吨,瓜还没熟订单就来了,最少能挣8000元。”麦麦提斯迪克说。
今年,英艾日克村的西瓜种植面积扩大到了830亩,亩产从1.5吨提高到了2吨。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劲头越来越足。下一步,我们将在就业、养殖、种植上持续用力,让村民得到更大实惠,取得更大收益,过上更好的生活。” 第一书记、工作队长阿尔曼·阿布杜热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