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岳,丛林,从空中俯瞰,寒冬时节,独库公路把阿克苏地区一部分大美留给了来年。12月20日冬至前一天,阳光灿烂中,拜城县米吉克乡团结村哈斯木·萨吾提大叔家铜茶炊炉火正旺,沸腾的水冲起浓浓的茯茶,院里大红灯笼映衬出欢喜和幸福。
“民族团结就在群众的日子里”
“明天是冬至,刘光明兄弟一家一早就带着韭菜和肉来提前跟我们过冬至。我和刘光明认识快30年了,30年我们互相帮助,度过一次次困难,亲人也不过如此。现在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真的很幸福。”哈斯木边招呼前来一起过冬至的刘光明一家,一边向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打开话匣子。
1991年,刘光明因为打工从四川只身来到了拜城县米吉克乡,哈斯木给无依无靠的刘光明当翻译,帮他介绍活,给他张罗安家的很多细节。有什么好吃的都会想着给刘光明分点。在村里安家后,刘光明也是尽自己所学给哈斯木一家修修补补,农业上碰到什么困难也第一时间给予解决。2008年,哈斯木大女儿因为车祸需要6万元手术费,发愁之际,刘光明第一时间送来了5000元,左邻右舍也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哈斯木度过了难关。
2014年刘光明的爱人得了重病,一下子花去了几十万元积蓄,哈斯木知道情况后给刘光明送来了5000元。
“我们村就是这样,谁家有困难,大家都会尽力帮助。”拜城县米吉克乡团结村党委副书记魏百朝说。
好的家风家教传递到了下一代。
阿孜古丽·哈斯木是哈斯木的小女儿,2015年从新疆大学毕业后的她选择建设家乡,回到村里成为村妇联主席,每月工资2400元,目前是拜城县里培养的后备干部之一。阿孜古丽告诉记者,当初自己上大学的时候家里特别困难,差点放弃,在左邻右舍和村干部不断的帮助下,她才顺利读完大学毕业。读大学寒暑假期间,阿孜古丽就经常在村委会忙前忙后,谁家有事她都会尽一份力。作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被喊做姐姐的她和刘光明的小儿子刘帅伟工作在一起,互相帮助,认真负责,村里的群众都特别喜欢他们。
而在拜城县团结小学,六年级11岁的珠拉莱·吐尔洪和12岁的解媛媛则是从一年级就成为好朋友的最美学生对子。作为班里的第一名珠拉莱感到有些压力,但对于解媛媛她总是愿意无限制给她讲同一道题。解媛媛觉得珠拉莱笑点有点低,跟自己在一起总是开心的哈哈大笑。看着在学校里当大队委的珠拉莱雷厉风行,解媛媛其实知道她特别胆小,走一条直直的路,总是要解媛媛把她送很远很远才行,珠拉莱说她害怕孤单一个人走路。所以,解媛媛就总带珠拉莱回家跟爸爸妈妈一起给珠拉莱做烤鸡腿,卤鸡爪吃。每次珠拉莱都吃的又多又开心,对于解媛媛要求付费的“刁难”,珠拉莱总会说,我用友情付。
对于有共同的“对手”——弟弟,这对小姐妹都有相同的苦恼,弟弟每次在她们面前炫耀成绩,父母总支持弟弟方,珠拉莱和解媛媛选择了讲不通道理的努力——让自己更优秀。
珠拉莱和解媛媛平常也约着出去逛街,对于大热天还围围巾扮酷的珠拉莱,解媛媛给她多准备了一个收纳袋。珠拉莱知道自己的粗心,解媛媛一定会细心兜底。她俩相约还要一起上相同的初中,高中,未来珠拉莱大学想考清华、北大,解媛媛想当宇航员。
从浙江温州来到拜城县团结小学援疆的木朝霞被珠拉莱和解媛媛的情谊感动着。她和青年女教师吐逊古丽·玉山结成了师徒对子。“师傅对我教学、教研和工会工作上帮助很大。”吐逊古丽说。
木朝霞来援疆之前是学校工会副主席,教学之外吐逊古丽还负责拜城县团结小学的工会工作,“不仅教了我很多方式方法,还带来了沿海发达地区的新理念。”吐逊古丽十分感激师傅对她的帮助,“今后师傅援疆结束回去了,我也一定要找机会去看她!”
新疆拜城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英彪说:“在拜城无论城乡,大家互相帮助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民族团结就在群众的日子里,暖心,幸福多多。”
“让爱一代人接着一代人传承”
“我们单位因为王霞(米合日尼沙·卡德尔)阿姨的带动,把善心善行融入日常工作中,让爱一代人接着一代人传承。”12月21日,新和县税务局副局长陈莉绒向记者讲述了单位民族团结的点滴。
在新和县新和镇滨湖社区,工作人员谢芳告诉记者,该社区是一个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嵌入式”社区,“平时我们开展维汉书法笔会、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还建立‘红细胞’服务队、‘夕阳红’宣传队,开展结对交友帮扶慰问、献言献策等志愿服务。”
陈莉绒所说的王霞是家住新和县新和镇滨湖社区的米合日尼沙·卡德尔,她是一位退休干部,她的汉族名字叫王霞,她带领团队多年坚持公益慈善,带给许多人温暖和帮助。
“遇到米合日尼沙妈妈是我来新疆最幸运的一件事。”栗续城是米合日尼沙的邻居。
2012年,栗续城打工路上遭遇车祸,造成腿部残疾。恢复期间,一家五口没有收入来源,栗续城拄着双拐靠卖水果维持生计。米合日尼沙知道后,米合日尼沙主动承担起照顾他3个孩子的责任,每天接孩子放学,带回家照顾。
后来,栗续城的小店开起来了,一家的日子也渐渐好起来。栗续城只是米合日尼沙这些年来因爱心结下的“亲戚”之一。2012年至今,她组织爱心活动130余场,筹集捐助爱心资金20多万元,在这些活动中,许许多多陌生人变成“亲戚”。
受王霞事迹感召,陈莉绒在工作和生活中格外注意从细节上把爱心和帮助带给同事。
李蕾告诉记者,自己的妹妹从小有残疾是在单位同事和王霞阿姨的持续帮助下,走向正常健康的生活的。如今她也加入了志愿者团队,并且带着孩子一起做公益,让孩子感受到被需要的幸福,去帮助他人,温暖他人,让爱的教育从课本到生活。
而芒则日古丽·司地克则特别感谢陈莉绒对儿子的“救命之恩”。
2015年从外地来新和工作4年的芒则日古丽碰到了人生中最崩溃的事,当时怀孕二胎的她遭遇家中四个老人同时重病,丈夫车祸的困境。一个人要照顾分散三地5个人,加上工作任务也重,无暇分身的芒则日古丽发了一个心情低落的朋友圈,她不打算要这个孩子。几分钟后,陈莉绒看到了芒则日古丽的朋友圈感觉问题严重,第一时间打电话过来问清了事情原委。随后陈莉绒安排单位同事分头照顾身处两地的老人入院,帮芒则日古丽渡过了难关。如今,芒则日古丽的儿子快四岁了。“如果没有有爱的同事,有爱的领导,我的这个儿子真不会来到我身边,特别感恩同事,感恩陈莉绒给予孩子的‘救命之恩’。”
工作之外,陈莉绒更是带着同事,走村入户去尽可能去帮扶一些困难人群。
互帮互助,有爱相守,民族团结之风在阿克苏这片土地上贯穿日常,铜茶炊沸腾,日子越来越好。
据了解,截至目前,阿克苏地区7.7万余名党员干部职工与13.8万户各族群众结对认亲,实现结对认亲全覆盖,累计走访各族群众890万余户次,捐款捐物5810万余元,帮助解决群众困难诉求208万余件,各族干部群众在常来常往、互帮互助、聚聚聊聊中加深了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真挚感情。